水液属阴类,它本身不具备有温度,所以内经说北方生寒、寒生水,水的性质呢喜下流、喜汇聚,喜生寒。人体内的水液之所以不会汇聚,且能够均匀正常的分散于全身经脉脏腑之中,都赖于阳气的宣散推动作用,并且水液之中的温度也靠阳热来提供。
小青龙汤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因为寒气向内侵犯,消减了阳气的力量,导致水气不宣,停驻羁留于脏腑而不行,从而产生了小青龙诸症,先来看小青龙原方:
麻黄三两(去节)、芍药三两、细辛三两、干姜三两、炙甘草三两、桂枝三两(去皮)、五味子半升、半夏半升(洗)小青龙汤的组成实际上是桂枝汤加麻黄汤,去掉了杏仁大枣,用干姜替代生姜,最后增加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而成方。桂枝汤大家知道是调营卫的,伤寒论方一直都讲究“知犯何逆随证治之”,有是症而用是药。
一个方子的最终敲定,一定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,前因后果询问清楚而得,不是想当然随意组成的,只是这些步骤医圣省略没写,因为这些都是实战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,所以没必要费笔墨。
小青龙方中既然有桂枝汤,那么此人在小青龙汤出现之前一定素体有营卫不和的问题,后来又感于表实风寒成为桂枝加麻黄汤症,风寒再继续向内侵犯而出现的小青龙汤诸症,或者是素体有寒饮咳逆的问题。医圣通过望闻问探知这样一个演变过程,从而最终敲定了小青龙汤方。
我们平时在给别人解决问题到最终敲定一个方药,也是这个步骤,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清楚前因后果、来龙去脉,四诊合参、加减化裁然后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合理方药,伤寒论方子也是这样组成而来的,这也是学习伤寒论方必要的一个思路。
明白以上这些,再去看小青龙汤就好明白了,既然有麻黄汤,那必有麻黄汤伤寒表实发热无汗的问题,去掉了杏仁就不涉及有明显的喘。桂枝汤针对素体营卫不和,不用大枣是因为它比较滋腻,会妨碍阳气宣行水气。干姜大辛大热,性质纯阳,专入中土,一是给下堕胃中之水气提供温度,二是配合细辛宣散肺胃之中的水气。
细辛五味子这两位对药医圣经常一起用,专门入肺针对寒饮咳嗽。开头我们讲了,水气要靠阳气温煦和宣散,肺中之阳气被风寒所伤,水气羁留肺中不得宣散,形成寒饮咳逆。细辛性味辛、温,宣散作用极强,把羁留在肺中的水气重新宣散分布到身体各处,从而回归正常。
五味子性味酸、甘、温,酸味为主要,起收敛作用,为什么要用酸,我们说寒饮的生成是因为阳气不能宣散,那么寒饮往外咳出就属于往外漏,属于是肺的收敛作用不行。
这里引申一点,津液、血液、精液、水液、气液等营养物质之所以不往外漏,人体的收敛作用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,就像肛门和尿道,如果收敛作用减退,大便小便就会往下遗漏,这就跟气球一样,气球口不能收敛就会漏气,把气球口系紧,里面的气就不会往外泄,酸性收敛就是这个作用。
最后是半夏,它性味辛温,辛温属阳,其性发散,风寒犯胃,风寒之性郁闭收敛,胃气不能正常宣发,气郁久之后内压变大,就像高压锅爆炸一样,逆冲发为呕。接下来看两条原文及加减:'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'1、若渴,去半夏,加栝楼根三两
2、若微利,去麻黄,加荛花,如一鸡子,熬令赤色3、若噎者,去麻黄,加附子一枚,炮4、若小便不利,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5、若喘,去麻黄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看到这个加减化裁,大家就应当明白小青龙汤的应用有多么强大,不要觉得他的应用只有医圣写的这5条哦,我们学完伤寒论,还可以引申出来第6条、第7条、第8条以至于更多的加减化裁,就看我们自己学伤寒论的功底了,能否融会贯通,举一反三。
每一个变症加减化裁都可以与'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发热而咳”这一中心条文单独搭配,成为一个主治病症,组成一个新的方子,所以看似一个小青龙汤,实际上变化无穷,作用广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